恩格斯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可謂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所逐步演化形成的一種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大眾性的思維習慣,是民族意識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體現。在漫長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過程中,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維方式。
季羨林先生認為,西方文化是以分析思維方式為基礎的,而東方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主導思想是綜合思維模式的具體表現。由此可見,思維方式的異同是造成和影響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因此,文化的核心就在于思維方式。
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由于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決定的。這種特點則是由于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多元”強調的是文化的多樣性,“一體”強調的是文化的同一性。
中國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格局,與歷代統治者能夠尊重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較好地處理文化的多樣性與同一性有密切關系。
老子《道德經》多次提到“左上中下右循環”的重要性。老子《道德經》的思維方式即太極思維,具有多元通和的結構!独献印吩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知,左上中下右循環是陰陽一體、三位一體及多元一體的思維方式。因此,太極思維的思維方式具有自然合理性。
《大學》曰:“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這句話是若在上位者將不合理之事加之于我,為我所惡,我即不可如此指使我的下級;而我的下級對我陽奉陰違,不盡職責,為我所惡,我即不可如此侍奉我的上級。其他如“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都以此類推。在這里,一個人有六種人際關系,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是就地位、階級與尊卑而言;“前后”,是就期別先后、職務接替,甚至公物的使用順序而言;“左右”是就平行的層面,即處于同一時空中的狀況而言。這里提到的“上下、前后、左右”六個方面,具有人事、物理等古人所謂的“六合”的內涵,即《易經》八卦之學后天重爻所用的“六爻”的意義。“六合”即為四方加上下,也就是上古對空間的代號。“六爻”,就是有六個層次交會點中心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叫做“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不以自己所惡之事加諸上下前后左右。故鄭康成說:“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此乃皆在圍繞太極思維的“左上中下右循環”為出發點。
“絜”,度量,其內涵是中心平衡點,猶如天平的“杠桿”之義,不偏不斜,才得中正的平衡。“矩”,是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它自古以來就是測量方形的基本標準工具。“此之謂絜矩之道”,是說大人君子們,必須要有“獨立而不倚”的公平中正的內心修養,才能“智周萬物”,“量同太虛”,包容涵養萬民,澤及蒼生。所謂“絜矩”之道,是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設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
“絜矩之道”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道德示范作用,如《論語•顏淵》中,孔子對季康子說:“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吹草上,草必然隨風倒伏。”世道人心,上行下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不可估量。故當政治國之人,一定要有“絜矩之道”,遵循太極思維的能量模型轉換,按照規律辦事。
太極思維研究院院長、太極思維理論體系創立者文叁先生提出太極思維:就是運用太極陰陽對事物和現象進行結構解析,闡釋能量轉化的自然規律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
太極思維已經存在中華歷史上五千多年,然而,直到文叁先生把太極思維把認識論變為方法論,告訴我們:秩序交換平衡以,左上中下右循環。因為秩序·交換·平衡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秩序·交換·平衡是人們心靈深處共通的自然法則。老子《道德經》中太極思維具有兩個層面的深刻內涵:天人合一,推天道以明人事;道術合一,通百家而賅其長。道貴乎一。天人合一,推天道以明人道,率人道以合天道;道術合一,合萬殊為一理,化萬異為一宗。這正是太極思維的體現。太極乃歸根之法,《老子》云“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意即為紛紛紜紜的萬事萬物,從而“和其光、同其塵”,終歸于“無物,無心,無為”之境。這種“合一”之功,正是太極思維的體現和運用。運用太極陰陽對事物和現象進行結構解析,闡釋能量轉化的自然規律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乃輔萬物自然之道,故能收到“無不為”的效果。這即是中華民族多元通和思維結構的體現。這種多元通和思維結構就是太極思維的表現。
因此,文叁先生提出的太極思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僅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實現人類“多元通和”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為世界上各大文明和各家思想本是“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若要破除各家思想的壁壘和障礙,消融各方主張的矛盾和分歧,合萬殊為一理,匯萬流于一海,化萬異為一宗,只有靠太極思維的規律性指導才能實現。
|